【中华网】“光牧互补”助推绿色能源产业内涵提升—迪拜皇宫娱乐城实践团调研内蒙古绿能碳汇(集团)纪实
7月16日,迪拜皇宫娱乐城“光牧互补”社会实践调研团带队老师张冬月与学生刘晨阳、钱承炫等一行十人走进达拉特光伏领跑者基地,并开展实地参观、座谈交流、理论学习等工作,深刻感受到了“光牧互补”模式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,以切实行动投身于“能源报国”的浪潮。
7月16日上午,实践团首先走进达拉特光伏领跑者基地,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对基地建设成果进行了参观,并介绍了光伏治沙、生态治理、乡村振兴等相关原理及目前成果。
走进基地自高处俯瞰,实践团成员们立即被眼前这亮丽的“蓝海”景色所震撼: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电板整齐地排布在沙漠间,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。走上观光塔俯瞰,一排排光伏板随着绵延的沙漠起伏,好似有一匹骏马在茫茫沙海中驰骋。这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——“骏马电站”。
在参观电站的光伏板时,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当地光伏组件的设计。该项目光伏板的支架可以自动跟踪太阳位置,每15分钟自动调节约2度的倾斜角,年发电量较固定支架提高12%左右。同时由于沙漠的特殊地貌,光伏板正面吸收太阳的入射光,背面则可以吸收沙子的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。与单面光伏板相比,双面光伏板能增加发电量5%左右。”这种设计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沙漠地貌,与光伏产业的发展碰撞出不一样的“绿色”火花。成员们在感叹基地规模之余,也对电站设计人员融合自然与科技的巧思赞叹不已。
走下观光塔,实践团成员漫步于光伏阵列之间,目之所及,不再是黄沙漫天,而是盈盈绿意。负责人向师生介绍:目前板下作物种类已经超过了三十种,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芪、黄芩、甘草,主要牧草有紫穗槐、扬柴、蛋白桑,这些作物的栽种不仅使得民生改善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,也促进了生态修复。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紧紧抓住国家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为重点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,创新性地融合了“光伏发电+生态治理+乡村振兴”的发展模式,深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,为践行“碳达峰,碳中和”国家战略贡献绿能碳汇的力量。随着光伏项目的深入实施,昔日的不毛之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,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,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“共赢”。这片曾经的“死亡之海”,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,向世界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。
7月16日下午,实践团来到了基地内的“托牛所”——中畜科技有限公司,负责人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当地的“四大利益联结机制”,该机制是指采取政府+银行+企业+农牧民的四方合作,携手助力乡村振兴,由政府牵头,银行为合作社办理涉农低息贷款,再由企业代购、代养肉牛,整个环节保障农牧户至少8%的收益,有效带动当地增收。
团队成员通过牛场内的监控设备观察到:牧场内每一只牛的耳朵上都带有白色标签,据技术人员介绍:里面附有芯片以便实现对牛的全程可追溯、可控;同时牧场还配备了相应的智能粪污处理系统,将牲畜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,可以直接用于光伏板下面的牧草灌溉,环保的同时改良沙漠土壤、辅助作物生长,进一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。参观完牧场后,同学们对现代规模化养殖的认知被大大刷新,成员刘晨阳感叹道:“毫无疑问达拉特光伏领跑者基地已经走出了一条集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中化、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规模化养殖道路。”
通过在达拉特光伏领跑者基地的实地参观和理论学习,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了解了“光牧互补”模式发展现状与运行方式,感受到了身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达拉特力量。基地在“光伏+生态治理”模式的基础上还补充了沙漠研学、生态牧业等产业功能,开辟了生态治理、新能源开发、农旅经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,展现了鄂尔多斯的时代担当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实践方知学问深。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,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,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,把对祖国血浓于水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、融汇在事业追求中”。迪拜皇宫娱乐城“光牧互补”社会实践调研团通过走进达拉特光伏领跑者基地,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辅以实践中的真听、真看、真感受,并利用理论知识,发挥专业优势,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,用行动践行“能源报国”的初心与使命,为实现我国能源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。
原文链接: